灾后志愿者常见的困惑 -- 专业人如何做好专业事?
武汉方舱医院心理志愿者总督导黄匡忠答疑(2020.2.25)
在疫情危机干预的过程中,专业志愿者如何发挥专业的作用,其实是一个不容易回答的问题。而我的回答也一不一定符合一些专业传统的期望。
现在我们线上的危机介入多是专业的,那么怎么能够在跨专业的环境下协作,既要把本专业的工作做好,还要相互配合,这是一个尝试。我希望能够从过去一个月与志愿者们开了十多次督导分享会的经验,来总结一下。
我们观察到就是很多心理和社工志愿者,他们在一月底开始投入服务的时候,他们提出来普遍的问题就是觉得有很强烈的无助感,他们觉得面对很多事情都无能为力。
过了大概一个星期之后大家好像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大家提出来的问题已有所改变。这阶段的问题是"我们碰到有些情景,不知道应该做?”,不知道应不应该做?应该怎么做?所以这阶段的重点是工作方向的一些困惑。
最近志愿者对上述的困惑已经减少,好像问题已经协调好了。反而更多的问题却成了:志愿者自己也开始要复工,原来的工作单位也开始非常忙,那么在这边作为志愿者的任务显得无法承担,想退出又觉得不好,应该怎么安排呢?
上述是心理与社工志愿者在介入不同阶段提出比较多的主要问题。
一、第一阶段的主要问题我觉得应该是"角色定位”的困惑
无论是社工或心理咨询师,他对自己的角色定位都会有一些模糊的地带。我们以往在灾害地区工作有的很多相同的经验。例如2006年南亚海啸后去到泰国,2008年大地震后在汶川,我们到达灾区,如果说一定要做很专业的事情,其实是很难的。因为第一阶段大家都是在忙着救援,忙着救济,分发物资,然后就是帮助灾民寻找亲人。
所以有很多工作严格来说都不一定是专业性的工作,有时候我们的社工志愿者会向我们投诉说这些救济的一个普通志愿者就可以做了,为什么要社工来做?我觉得作为灾后工作志愿者我们必须要放下身段,首先满足一名志愿者的起码要求、基本伦理。灾区有人需要我们帮助的话,如果力所能及我们还是要乐意的做,不要介意这是不是我们能专业范围内的工作。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方我们在过马路的时候有一个老人家跌倒。那我扶他不扶他呢?我扶起他是作为一个普通人扶起他,还是作为一个社工,还是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来扶起他吗?而扶起他的时候我们要考虑是用社会工作的方法,还是用心理工作方法吗?其实这些身份与方法都不是最重要的,首先要把他扶起来,是吧。
这当然不代表我们就不需要尝试做更专业的事情。台湾九二一地震之后,台湾政府就动员了很多社工去到灾区。一个研究显示有2/3的社工都去了。他们去的时候做了什么呢?主要都是派发物资,负责救济的任务。很少机会进行情绪的辅导,两星期后,大部分社工都返回原来的工作岗位了。
那么我们可以认为第一个阶段都不需要社工,应该只动员其他的志愿者吗?当然不是。因为如果最第一阶段没有专业的社工参加,就不会建立后面的专业关系,前面的社工为后面的跟进者是起了很重要的带动作用。我们的建议是第一时间到达第二现场,资源连接与情绪支持是同步进行的。不以小善而不为。